|
 |
信息搜索 |  |
|
|
|
|
机械行业常见技术要求汇总(2) | 信息来源: 点击数:6601 收藏此页 |
| | 41.合金轴承衬表面成黄色时不准使用,在规定的接触角内不准有离核现象,在接触角外的离核面积不得大于非接触区总面积的10%。 42.齿轮(蜗轮)基准端面与轴肩(或定位套端面)应贴合,用0.05mm塞尺检查不入。并应保证齿轮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。 43.齿轮箱与盖的结合面应接触良好。 44.组装前严格检查并清除零件加工时残留的锐角、毛刺和异物。保证密封件装入时不被擦伤。 45.铸件表面上不允许有冷隔、裂纹、缩孔和穿透性缺陷及严重的残缺类缺陷(如欠铸、机械损伤等)。 46.铸件应清理干净,不得有毛刺、飞边,非加工表明上的浇冒口应清理与铸件表面齐平。 47.铸件非加工表面上的铸字和标志应清晰可辨,位置和字体应符合图样要求。 48.铸件非加工表面的粗糙度,砂型铸造R,不大于50μm。 49.铸件应清除浇冒口、飞刺等。非加工表面上的浇冒口残留量要铲平、磨光,达到表面质量要求。 50.铸件上的型砂、芯砂和芯骨应清除干净。 51.铸件有倾斜的部位、其尺寸公差带应沿倾斜面对称配置。 52.铸件上的型砂、芯砂、芯骨、多肉、粘沙等应铲磨平整,清理干净。 53.对错型、凸台铸偏等应予以修正,达到圆滑过渡,一保证外观质量。 54.铸件非加工表面的皱褶,深度小于2mm,间距应大于100mm。 55.机器产品铸件的非加工表面均需喷丸处理或滚筒处理,达到清洁度Sa2 1/2级的要求。 56.铸件必须进行水韧处理。 57.铸件表面应平整,浇口、毛刺、粘砂等应清除干净。 58.铸件不允许存在有损于使用的冷隔、裂纹、孔洞等铸造缺陷。 59.所有需要进行涂装的钢铁制件表面在涂漆前,必须将铁锈、氧化皮、油脂、灰尘、泥土、盐和污物等除去。 60.除锈前,先用有机溶剂、碱液、乳化剂、蒸汽等除去钢铁制件表面的油脂、污垢。 61.经喷丸或手工除锈的待涂表面与涂底漆的时间间隔不得多于6h。 62.铆接件相互接触的表面,在连接前必须涂厚度为30~40μm防锈漆。搭接边缘应用油漆、腻子或粘接剂封闭。由于加工或焊接损坏的底漆,要重新涂装。 63.装配前所有的管子应去除管端飞边、毛刺并倒角。用压缩空气或其他方法清楚管子内壁附着的杂物和浮锈。 64.装配前,所有钢管(包括预制成型管路)都要进行脱脂、酸洗、中和、水洗及防锈处理。 65.装配时,对管夹、支座、法兰及接头等用螺纹连接固定的部位要拧紧,防止松动。 66.预制完成的管子焊接部位都要进行耐压试验。 67.配管接替或转运时,必须将管路分离口用胶布或塑料管堵封口,防止任何杂物进入,并拴标签。 68.补焊前必须将缺陷彻底清除,坡口面应修的平整圆滑,不得有尖角存在。 69.根据铸钢件缺陷情况,对补焊区缺陷可采用铲挖、磨削,炭弧气刨、气割或机械加工等方法清除。 70.补焊区及坡口周围20mm以内的粘砂、油、水、锈等脏物必须彻底清理。 71.在补焊的全过程中,铸钢件预热区的温度不得低于350°C。 72.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可能在水平位置施焊。 73.补焊时,焊条不应做过大的横向摆动。 74.铸钢件表面堆焊接时,焊道间的重叠量不得小于焊道宽度的1/3。 75.每个钢锭的水口、冒口应有足够的切除量,一以保证锻件无缩孔和严重的偏折。 76.锻件应在有足够能力的锻压机上锻造成形,以保证锻件内部充分锻透。 77.锻件不允许有肉眼可见的裂纹、折叠和其他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。局部缺陷可以清除,但清理深度不得超过加工余量的75%,锻件非加工表面上的缺陷应清理干净并圆滑过渡。 78.锻件不允许存在白点、内部裂纹和残余缩孔。 81.精加工后的零件摆放时不得直接放在地面上,应采取必要的支撑、保护措施。加工面不允许有锈蛀和影响性能、寿命或外观的磕碰、划伤等缺陷。 82.滚压精加工的表面,滚压后不得有脱皮现象。 83.最终工序热处理后的零件,表面不应有氧化皮。经过精加工的配合面、齿面不应有退火 84.加工的螺纹表面不允许有黑皮、磕碰、乱扣和毛刺等缺陷。 85、发蓝、变色的现象。 | 总页数:1 第 1 页 |  |
| 上一篇:轴类零件深孔钻削工艺的改进 下一篇:机械行业常见技术要求汇总(1) | 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 |
|
|